TOP

人民日报新评弹:作品当励志莫“励欲”
2015-07-23 16:14:4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47次 评论:0

朋友最近想读书,从网上的畅销榜单里找了些书目给我看,看完不禁苦笑,除了一些小说类,最多的竟然都是一些标榜着“速成”“稳赢”之类的成功学书籍,要不就是一些胡乱编造的“心灵鸡汤”。

类似的情形很多。这些年,机场、火车站都开设了读书柜,原本是件推动全民阅读的好事情。可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总是一些所谓励志的成功学教程,抑或是一些炒股类、算命类的书籍,还总能吸引不少人围观,而一些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却很难在这些寸土寸金的展柜里,寻到“安身之处”。

社会浮躁,令原本该启迪心智、引发思考的书籍也卷裹其中。这种现象,曾让著名作家周国平愤愤不平,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他评价这些所谓的“文化作品”:“全部都是垃圾,不是励志,而是励欲!”

改革开放30多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一方面推动了精神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却也滋长了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之心。一些人为了迎合这种社会心理,不惜东扯西拉,胡编乱造,用夸张的包装和标题来吸引读者;用真真假假和耸人听闻的故事来误导大众,用肤浅与欲望来“润色”内容,哗众取宠……放之任之,出版市场会走进“死胡同”,社会风气也会滑向低俗与堕落。

要知道,文艺作品本应培养志趣,而不是助推欲望,本应春风化雨育沃土,而不是助长低俗之风。文艺作品应是一种引领和指导,是高于社会价值水准与审美趣味之上的精神“灯塔”。

对此,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主管部门,希望能够加大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监督与奖惩,这固然重要,但创作者的自律与自觉,其实更重要。当年,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的麻木,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今天,作为培养精神沃土的文化人,固然不需要那么大的牺牲和勇气,可为了创作耐得住暂时的寂寞,“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应是起码的要求。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众应提升自我文化追求,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标榜速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打个简单的比方,现在市面上,好多硬笔字帖号称“30天能写一手好字”,可稍有常识者都知道,字哪有30天就能练成之理。因此,对于这些“速成”“发财”字眼的产品,理应保持戒备之心,少捧为好。受众的精神需求高了,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情形自然会少,文化土壤的“肥力”才会增厚。(责任编辑:李婷)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读书   社会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新华网评:高速公路长期收费需做.. 下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变中求新,适应..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