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学生一年捐款四千多” 引人深思
2011-09-14 08:38: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91次 评论:0

    教师郭文斌发出一条微博:孙先生在给念完小学的女儿算账时发现,去年一年女儿光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捐款上的钱,就有四五千元。一个小学生一年竟然捐款四千多元,的确让人咋舌。小学生捐这么多,固然有教师误导的原因,但能将板子全打在教师身上吗?这四千多元可不是一次性捐出去的,而是多次捐款的积累,为何要在小学生中组织这么多次捐款?让学生捐款,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心,方式没错,但没必要搞这么多次。据了解,学校一年来一共组织了四次捐款,分别是干旱、地震、助学、帮助贫困山区小朋友建图书馆。一年竟然要搞四次捐款,恐怕是将小学生当成了企业家。

  郭老师认为,让小学生捐款,借此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方式没错,错在一年次数太多。我看未成年人(也就是未能自己挣钱的人)捐款,实际上是老师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挣的钱来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心,这个方式本身就有问题。方式倘若有问题,一年捐一次还是捐四次,都还只是个数量问题。

  即使是企业家,这么个捐法也有“苛捐杂税”之嫌。以前,我对什么是“苛捐杂税”不甚理解,打从知道某地红会每天从教师工资里扣一元钱“慈善捐款”,某小学一年组织小学生捐款4次,算是弄懂了“苛捐”。直接把手伸向教师腰包和小学生家长腰包的捐款,不是“苛捐”又是什么?

  近日,民政部《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追责机制缺失,信息披露、中间评价等环节构架薄弱,监督管理机制缺乏……这些问题可能民政部的《披露指引》一个也解决不了。从根本上说,中国需要尽快出台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人大立法如果需要精雕细刻,需要长时间打磨,可以民政部先出台政策法规,而不是“披露指引”这一类“中看不中吃”的“软货”。

  《人民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参与慈善立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郑功成,解答了我国慈善事业立法滞后的原因以及立法难点等问题,值得一读。郑先生说:“我国慈善事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事业。”“但慈善事业毕竟年轻,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年轻”,所以“失范”,我国的慈善法制还不够完善,慈善机构的发育还不够成熟。

  慈善捐助的手都已经伸向小学生了,再伸就是幼儿园的孩子了,而我们的慈善事业还很“年轻”,确实让人觉得有关立法刻不容缓。一项事业“非常年轻”,是否就不能够先搞出一个“游戏规则”,我始终想不明白这里面“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中国人做事情,一向喜欢先干起来再说,“干就是一切”,不大讲究先定好“游戏规则”再玩。所以,永远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胆小不得将军做”,现在是和平年代,做将军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多的机会是做“红会商业总经理”、“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之类的“大官”,自封就行。《沙家浜》里胡传魁有句经典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现在则是“盛世商会起四方,蒙钱便是草头王”。也有点“文革”初期的意思,拉上几个人就能成立“战斗队”,“遍地主席(会长、总经理)下夕烟”,若有“首长”接见来个“合影”,回到自己起家的小地方,个个都比阿Q神气。中国要建立法制社会,能不能干一些事业之前,大家坐在一起先好好商议一个“游戏规则”,然后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记得“五月花号”一帮“海盗”到达美洲新大陆,大家下船之前先“封闭”若干天讨论、制定“游戏规则”,然后才下船去掠“地”攻“城”。我们在自己的国家里做事情,不应当先有“约法”再干吗?“年轻”不应当成为“失范”的理由,更不能成为连“海盗”都不如的理由。(苏文洋)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年轻、捐款、失范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MBA教育怎一个“乱”字了得! 看MB.. 下一篇北京小升初乱象丛生 升学渠道五花..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