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政协委员:创新监管体制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015-06-12 16:19:22 来源: 作者: 【 】 浏览:947次 评论:0

“菜篮子”、“米袋子”与“药匣子”是民生大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舌尖上的安全”。5月28日下午,在深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现场,食品药品安全成为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在“大市场、大监管、大标准、大质量”现代市场治理体系下,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同时,攻坚监管“难题”也面临挑战。

政协委员们表示,除了政府加强监管执法外,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加入监管队伍,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力争到2020年深圳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接近或达到香港等发达地区水平。

食品监管力度加大获委员点赞

“我认为深圳在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力度大,比如超市售卖的蔬菜有监管程序、处罚规定,我可以放心购买。”政协委员樊亮说,他最关心深圳的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深圳在这两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

“深圳的食品药品安全是值得信赖的,但我们也不能松懈,要继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争取在2017年全市食品抽检覆盖率提升至每千人9.5份,超过香港当前每千人9份的水平,全面提升食药安全治理能力,切实保障民众饮食用药安全。”政协委员许锦光表示,深圳从2013年开始投入23.66亿元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作为深圳市12项重大民生工程之一。该工程规模之大,在国内大中城市是少见的。

据统计,深圳市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三环节抽检数从2010年的2.61万批次提高到2014年的4.19万批次,增长了61%,创建了6条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全市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未发生较大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出现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

对违法企业不能一罚了事

“深圳市农产品的检测有多道程序多个监测项目,如每季度的例行监测、专项行动、应急监测、风险评估等,多方位保障市民餐桌上的安全。”有着20多年的农产品检测经验的政协委员王多加告诉记者,从检测数据上看,深圳市95%以上的农产品都是安全的。

据介绍,食用农产品占居民饮食结构75%左右,而深圳市在售食用农产品95%以上依赖外地供给,因此保障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提升深圳市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深圳在全国率先统一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的安全监管职责,坚持“严准入、严检测、严执法、严惩处”。

“以前是重监管轻执法,现在深圳加大了执法力度,充实了执法人员。”王多加说,农产品一旦出现问题,要马上执法,否则流入市场祸患无穷。

“我认为,食品药品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就应该列入‘黑名单’。”许锦光委员说,深圳要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企业出现违法行为,不能只罚款了事。此外,消费者也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员,商家可以在每件食品药品上贴一个二维码,这样消费者扫码便知道生产厂家等相关信息。

“我认为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流动摊档的监管力度。”樊亮告诉记者,他常在深圳原特区外地区看到菜农在闲置土地上种菜,这些蔬菜没有经过检测直接销售给了消费者,蔬菜的安全性无法保障。樊亮说,政府要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监管,填补监管空白。

培育行业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约束”

食药安全无小事,而食品药品监管也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仅靠监管部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加入监管队伍,积极引导培育食药行业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通过行规行约实现食药企业的‘自我约束’。”政协委员花涛表示,食品药品监管点多面广线长,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现食药安全的社会共治。

“为了加强商场对食品安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我们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开展了‘深圳市食品安全规范管理店’评审。”花涛告诉记者,这项评审连续开展了四年,目前全市已有沃尔玛、天虹、麦德龙等超过200多家门店参加评审。这项评审是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加入食品监管的一个例子。为什么要参加评审?花涛表示,评审促使商场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岗位责任制度,加强了对于过期食品、裸卖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检查和管理等。

花涛说,深圳应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培育食品药品行业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发挥其监督教育功能,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工作机制,探索引入“吹哨人”制度,鼓励业界互相监督。(责任编辑:李婷)

稿源:中国网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食品安全   监督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国政协常委会将围绕“十三五”规.. 下一篇全国政协第102期干部培训班开班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