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湖北省政府出台政策 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2022-08-18 16:26:21 来源: 作者: 【 】 浏览:1762次 评论:0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着力减轻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此项政策自今年9月1日起实施。

    8月17日,针对该政策实施后,百姓关心的具体问题,省医保局进行了解读。

    四类人员分类获得医疗救助

    《实施意见》明确,我省将救助对象分为四类,实施分层分类救助。

    一类:城乡特困人员、孤儿;二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返贫致贫人口;三类: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包含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人口三类监测对象);四类: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同时符合多重救助身份的人员,按待遇就高原则给予救助。

    医疗救助对象享受多重保障

    医疗救助对象能够享受哪些保障?省医保局介绍,《实施意见》分别如下规定:

    基本医保主体保障。对参保居民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的同时,通过全额或定额资助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等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确保应保尽保。一类对象,对个人缴费按100%比例全额资助;二类对象,对个人缴费按不低于90%比例定额资助。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过渡期内个人缴费按不低于50%比例给予定额资助。

    大病保险补充保障。年度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起付标准12000元,纳入大病保险保障。一类、二类对象大病保险执行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取消封顶线的倾斜支付政策。

    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因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费用、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的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部分,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门诊慢特病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各市(州)按不低于50%比例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中,一类、二类对象,不设起付标准,对其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分别按100%、不低于70%比例救助;三类、四类对象,起付标准分别按各市(州)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25%左右确定,对其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分别按不低于60%、50%比例救助。

    年度医疗救助限额。门诊慢特病医疗救助和住院医疗救助共用年度医疗救助限额。具体医疗救助起付标准、救助比例和救助限额由各市(州)人民政府确定。

    托底保障措施。对规范转诊且在省域内就医的医疗救助对象,经三重制度(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后,政策范围内自付医疗费用超过当地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且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员,依申请按不低于50%比例给予倾斜救助。

    “双预警”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

    我省实施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双预警。因病返贫预警范围是:个人当年累计自付医疗费用超过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的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定脱贫人口。因病致贫预警范围是:个人当年累计自付医疗费用超过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的城乡居民普通参保人员。经乡村振兴或民政部门核定为医疗救助对象,医保部门分类及时落实医疗救助保障措施。

    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依本人申请其身份确定前12个月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县级医保经办机构按规定给予救助。

    同时,整合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救助、商业保险等资源,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和综合保障。支持开展职工医疗互助。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保障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支出。

    救助对象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

    《实施意见》规定,一类、二类对象直接获得医疗救助,三类、四类对象依申请获得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对象住院费用实行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一站式”直接结算。一类、二类对象及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规范转诊且在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无需缴纳住院押金。

    稿源: 湖北日报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医疗救助   双预警   医疗救助对象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 提升行政执法质量的重要举措——.. 下一篇破解“不敢生、不想生”难题 17..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