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保送生制度存废引争议 专家建议人才选拔宜多元
2012-10-29 16:29:57 来源: 作者: 【 】 浏览:1841次 评论:0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有专家透露从2014年始奥赛获奖生不再具有保送资格。百万网民和教育人士就“保送生是培养人才还是拔苗助长”展开激烈讨论,就公众关注的问题走访各界人士,教育专家建议人才选拔宜多元。

    保送生已成名校“预备役”

    按照目前实行的保送生政策,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三等奖以上获得者(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省赛区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以及17所外国语学校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具有保送资格。其中五大学科竞赛获奖者占据了保送生的主力,从2014年开始,这部分学生将失去保送资格。

    阳光高考网公示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拟录取的保送生占本科招生计划的10%以上,中国科技大学更是超过20%。

    曾就读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孔令航今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他坦诚地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经受高考三天的淬炼,“但我的功夫都平均在三年里面了。”该校校长杨素珍说:“保送生制度中最精华的人才都集中在学科竞赛上,但改革的对象恰恰是这些群体,我挺为这些孩子感到可惜的。”

    保送生制度引发社会争议

    保送生制度虽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引来了培养偏才怪才、加大教育鸿沟等议论。针对热议点,记者采访了高校及教育领域专家。

    保送生会不会偏科严重?在不少人印象中,“五大学科竞赛”的获奖者不过是理科成绩优异,未免陷入到“偏才、怪才”的窠臼中去。实际上“五大学科竞赛”成绩只是“保送生”考试的“入场券”,高校也会再次组织选拔考试、甚至面试,在“二重考”的筛选下,“偏才、怪才”很难入围。

    农村孩子被剥夺了保送的机会?有关调查显示,城市学生更易获得保送资格,家在省会城市的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部分教育界人士则回应,从保送生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来说,是想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提前摆脱高考的重压,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升学渠道,高校看重得是学生“能力、水平”,而不是单纯的“户籍制度”。

    “保送生”制度直接诱导“奥数热”?在目前教育公平尚未达成的逼仄下,“保送生”主要考核内容之一的“奥数”考试呈现出“末端异化”的表征,尤其在大中城市里,很多小学生被绑架到“奥数”的战车上。再加上部分学校与各类培训班勾连暗合,“奥数”已经异化成孩子的学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

    很多家长无奈地表示,“奥数确实很不好,可是奥数再不好也比拼爹好。停掉奥数,实际上是关上了没钱没路子、拼不起爹的孩子们升入重点中学的门。”

    专家建议人才选拔宜多元

    有专家认为,让保送生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未免吃力。相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人才选拔方式宜多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此前曾向媒体表示,保送生、自主招生以及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等方式,针对的是高考“一刀切”的弊病,是招生选拔更加多样性的体现。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人才从来都是分类的,教育应是多层次的,人才选拔也应该多元。在人才选拔的方式上宜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通道,而不是又退回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注重效率。杨素珍表示,在国际社会上,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推行“均衡教育”,印度等国家则崇尚“精英教育”。目前中国社会对保送生制度的争议也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据悉,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考公平性,今年全国高校针对贫困地区提供一万个招生名额,保证他们有机会进入高校。部分人士认为,应该给优质学生以更多向上的通道,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防止人才外流。

    将保送生制度与自主招生相衔接。同济大学招生办老师张勤建议,虽然保送生制度即将改革,但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仍然进行,他希望两种制度能实现有效衔接,使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优势明显的学子能进入名校行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吸纳保送生的传统,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薛向辉教授表示,学生们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到高校,高等教育阶段更注重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和自控能力是未来成功的关键,他们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

    稿源:新华网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保送生、奥林匹克竞赛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拟规定生育险全覆盖引热议 被.. 下一篇我国第4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 法律..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