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百年辛亥,民族复兴----张华夏主题书法展”在京举行
2011-10-12 14:23:0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77次 评论:0

中华、复兴(四尺条幅)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六尺横幅)

    以“弘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为主题的“百年辛亥,民族复兴----张华夏主题书法展”,于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在全国政协开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词。本次展出张华夏创作的160多幅作品,全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包括辛亥革命大事件,辛亥革命核心词,辛亥革命人物姓名书法,辛亥革命人物诗词、对联,辛亥革命著作精彩语录,辛亥百年主题词、形象词、关键词,中共领导核心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地位、意义、价值,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等十五个篇章。

    这些作品以书法艺术形式,全面、系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分四尺、六尺,横幅、条幅、对开、斗方、长卷多种格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丰富,其中辛亥人物姓名书法,选择了孙文,黄兴,章太炎,秋瑾,宋教仁,廖仲凯、黎元洪、蒋翊武等二十位辛亥革命名人,结合各人业绩,分别创作成富有历史感的个性化姓名作品。名如其人,字含其事。辛亥革命著作书法,以不同的表现手法书写了《革命军》、《警世钟》、《与妻书》等名作,或字句铿锵或慷凯激昂。辛亥人物诗词、对联,选择了孙中山、黄兴、蔡锷、秋瑾、袁世凯、汪精卫、阎锡山,或鲜为人知或传诵经典的作品。六尺长卷“百年辛亥,振兴中华”综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成败,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全幅一万多字,卷长十五米,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墨韵酣畅,凝重恢宏,气势磅礴,令人叹为绝品。

    主题书法创作,是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张华夏针对书法界浮华不实的风气,提出、倡导并积极实践的一个书法创作理念。主题书法,取材于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社会事件或重要节日、重要民俗文化,围绕一个中心思想组织创作内容,完成创作作品。结合现实,以书法形式提炼时代主流价值观,讴歌社会高尚审美意识。华夏提出:主题书法,首先是从形式区别于单幅、单张的书法创作,主题书法由一组数十幅甚至上百件作品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作的作品是若干幅(一组),每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2、每组作品围绕同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取材,每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这个中心思想;3、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选择不同的创作规格,横幅、条幅、长幅或斗方,形式多样地反映一组作品的主题思想。每幅作品根据题材与内容的不同,追求不同的表现风格。他提出“主题创作”有别于“专题创作”,后者是围绕某一题材进行的专门创作,前者是通过若干作品集中体现某一中心思想。主题书法以体现思想为核心,是书法中的论文。主题书法,从书写内容的选择,到表达形式、风格,都仔细推敲。每幅字既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又有着精密的逻辑关系。一组主题书法作品,集中反映一个中心思想,是一组集思想、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的全景图。从篇幅到内容讲,每组主题书法直接排版后,就是为一部中心明确有独立思想和审美价值的专著。评论界盛赞,“主题书法”解决了书法创作的主题思想和书法的创作内容问题,是用哲学思想创作,是书法创作的有效变革和积极创新。

    2009年奥运会,张华夏提出了“主题书法”这个创作概念并圆满举办以“爱国、民族、和谐、正气”为主题的首届“主题书法”展后,三年来气势磅礴地成功推出了取材于传统民俗的“十二生肖”、“宇宙四尊”、“中华四仪”、“中国龙文化” 、“中国牛文化”、“中国虎文化”“中国兔文化”主题书法,和以国家大正方略为创作题材的“和谐文化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重大政策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中国建国60年” 、“廉政文化”、“上海世博会”、“西部大开发”、“中国行政区划”主题书法,以重大节日为题材的 “元宵文化”、“清明文化”、“端午文化”、“七夕文化”、“中秋文化”、“重阳文化”、“元旦文化”、“春节文化”“生肖文化”主题书法,和“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记者节”、“感恩节”主题书法作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主题书法理念,充实了“主题书法”这个崭新的创作内涵。

    这批主题书法作品,首先由国家权威网站新华网、人民网集中发布。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都选刊了代表作,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网络版转载发布,媒体转载面涵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电子传媒到传统纸媒,好评如潮、反响强烈。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政界领导和权威纷纷撰稿评论,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海外版》辟专版做了系统、全面介绍。“主题书法”已经成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

    著名民俗专家、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白庚胜同志撰文评价张华夏的“元宵文化”主题书法指出:“三个板块作品各有侧重,又有机组合,从形式到内容结合的严谨而不失活泼,入情而又合理,是张华夏倡导的主题书法创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著名美学教授郑学诗品评:“张华夏先生主张的主题书法,把书法方式,推进到一个与中国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广阔领域,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重新强调了书法贴近生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调了书法作为素质教育,通过书法实践来教育人们在整体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江南书画名士、板桥书画院院长评论:“纵观当今书坛,有一特别怪的现象,被称为“丑书”,众多书法家及爱好者为此“苦心专营”,以丑为美,混淆试听。完全背离了现实,脱离到了大众,把改革开放以后刚刚活跃而充满活力的书坛,引入了一个曲低和寡,圈地为牢的怪圈之中。张华夏的主题书法创作,给书坛吹来一股劲风,气势磅礴、气象万千。这与我们党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相融合,这与我们的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文艺宗旨完全相吻合。”书法批评家田承顺教授:“张华夏主题书法这一崭新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将会启发更多的人关注当下书法艺术的发展走向,将会倡导更多有志于艺术创作的青年人放眼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局,关注社会进步大势,为书法艺术这一民族瑰宝注入社会责任、时代内涵和创新活力,从而使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其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光彩夺目,光明似锦!”2008年12月1日起,人民网、新华网和新浪网同步推出了华夏创作的 "改革开放30年重大政策关键词" 主题书法,四尺、六尺、对开、长卷、横幅、条幅、斗方,规格齐全、应有尽有。人民网编者按指出:“这批120幅作品组成的主题书法,有以下两大特点:第一、30年的重大政策资料收集整理难得,读并从30年的重要文献中挑选重要论断不易;第二、策性言论与词汇重复字多,而书法忌讳字的雷同,创作表现很难。

    张华夏是一位思维睿智、思想成熟,站在思想、政论前沿的书法艺术家。“思想支配行动,思想决定成就。”这是张华夏的一句格言,作为一位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国内资深政论片制片人,他认为,艺术创作一定要取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艺术需要在现实中锤炼,现实需要艺术的贴近和表现。鲜活的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表现生活,体现现实则是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他认识到:不同的题材必须要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形式和内容统一,才能使作品绽放出思想的光芒。创作是对现实的提炼,是对现实题材的再创造。隔行不隔理,因材而易,量体裁衣,才能最好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涵,而能承载思想的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他认为:作品有“因时而作、因世而作、因史而作”三个层面,好作品取材于现实,利及当时;表现时代主题,利及当世;提炼时代主流价值观,福泽历史。时代的、发展的、人民的眼光,是评判作品的根本标准,也是艺术家应该把握的创作原则。他提出:人是社会性的,人民最懂艺术,作品首先要服务于人民大众;人又是有时代性的,艺术的表达应该适应时代而呈现多样性;人又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取材于现实、服务于大众的作品,还要努力使其经得起历史长河的陶冶。所以,艺术家有时代艺术家、人民艺术家、还有因其作品而流芳千古、光芒照人的历史艺术家。

    来自首都艺术界、新闻界、学说界二百余人观看了这次以“弘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为主题的“百年辛亥,民族复兴----张华夏主题书法展”。大家提出,以书法艺术形式表现历史事件,讴歌时代精神,很有新意,很有创意。此次展览,是艺术服务于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的一次成功实践,也体现了主题书法创作的艺术承载力和广阔的创作前景。

    大家认为,张华夏提出并积极实践的“主题书法”创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尊重历史,服务国情,又以探索中国书法的艺术科学发展为其使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是改革开放大潮中艺术创作的一项重要探索,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有益成果,是对中国书法界正风气、扬正气的一种高调呐喊与高贵贡献。

    本次“百年辛亥,民族复兴----张华夏主题书法展”将于10月12日结束。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百年辛亥,民族复兴   张华夏主题书法展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海峡两岸书画名家挥毫泼墨纪念辛.. 下一篇苏绣作品《富春山居图》将以3300..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