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挥毫点洒染青笺
2013-03-28 16:40: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1671次 评论:0

黎池书法作品 坚守理想

黎池书法作品金文三则

    曾经偶然在刊物上拜读过黎池先生的一幅书作,写的是唐代文学家张说诗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颇具潇洒儒雅之态,给我留下印象,而且揣想其人。多年后在席间初识黎兄,我马上记起了这幅作品。最近又多次在展览和作品集中欣赏到黎池的书法,不觉便产生了写几句话的感兴。

  在这个信息时代,书法这门国粹日益脱离其工具性与实用性而走向纯艺术,日益出脱大众化而走向精英化,这于书法艺术未必不是好事。但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里,书法日益沦落为有经济价值的技术符号,这也是人所共见的当今书坛显象。很多从事书写的人热衷的是追逐媒体炒作、协会职务、拍卖价位、出席展览的官员级别等艺术之外的事物。当今的人们更看重世俗价值——生前利、硬通货,而管不得身后名、千古事。于是,俗语所谓“艺高人胆大”,在一些人那里,已然转化为“胆大人艺高”了。在这样浮躁的氛围下,那种不以书法为饭碗、为利具,只纯然自我陶写,自得其乐,并借以涵养性情的书写者就显得格外可贵。

  黎池就是这样的书写者之一。他少小从师学书,及今遍涉篆隶楷行诸体,近更沉浸西周金文,兀兀穷年,其志不磨。尤可贵者,他守着夫子“志于道,据于礼,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训,胸中有道义,又多读圣贤之书,不汲汲于功利,不碌碌于世务,不躁进以名世,不趋时以取媚。故其书如人,淡定从容,时见天真,扫去俗气,而多有几分士气、书卷气、金石气,是真可喜者。

观看黎池的书法作品,我以为有几点可以拈出来说说。

  抱朴见素,有天真烂漫之姿。黎池以“归真阁”名其斋,可见其学书之价值取向,即返璞归真。我以为黎池书法合乎传统的中和美学。明项穆《书法雅言》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黎池于方圆正奇之间,能自觉求其中道。而在中和美学的原则之下,他更倾心于朴拙之美。观其草书“畅怀”,可谓雄深雅健,法度谨严而出以初不经意,此所以更难得。此作于豪放中含萧瑟,痛快中见沉雄,节奏疾速、墨色枯润、左右对比、布局俊朗,皆有法度可寻,可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率情任性又以理节欲,险绝平正两得其宜。其隶书“一勤”“百忍”联,自然朴实,行笔节制,而又不无放纵,但终归于中正平和。要之,书求流丽易,求朴拙难,朴拙而不失天真自然更难。黎池书法,能时见天真烂漫之姿,自是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的境界。

  风神洒落,翩翩有如佳公子。黎池的书法,尤其行草,很有点宋明人手札的面目。温润稳熟,又萧散率意;风仪翩翩,却并无轻佻之态,而是透着性情学养。想见作者操斛染翰之际,不做作,不犹夷,一任性灵流泻,故着手成春,一纸文气。其所书金文,固以稳熟为主调,但不无灵动之姿。其所书“坚守理想”,正侧并用,打破结字上的平衡均齐藩篱,颇得米元章“八面出锋”之风神,亦有东坡“点画信手”之意趣。然而此二人张扬个性,非真“无法”,乃是以娴熟的技术和深厚的功力为基础的。黎池自然深谙其中道理。

  黎池以多年沉潜功夫,取法乎上,出入诸体,心追手摹,又泛观博览,借镜今人(他的一些作品中就时见沈鹏先生的影响),参以心悟,应该说已有了比较坚实的书法基础,形成了自家一定阶段的面目和风格。他的路子正,来日长,又勤勉、善悟,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精彩。

  当然,黎池书法也不是无指摘之处,用笔还有提升空间,其笔与意间的关系还可加以锤炼与磨砺。作为切磋,窃以为积学储宝,陶铸正大气象和光风霁月人格,乃是学书者第一要义,是我们永远的日课,黎池兄当继续发扬。其次,猎奇务多乃人情之常,但艺成独擅,学出专门,诚已难能,而求通方之妙,恐非吾人所任。吾人固不画地自拘,但确须时时“收放心”“先立乎其大”。择其性之最近者,作为立脚跟和主脑之处,然后再求其触类旁通。《围炉夜话》云:“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说的是做人做学问,于习书者也可作针砭药石。再其次,“心手双畅,人书俱老”八字,恒被视为书法极高境界。我辈固不敢轻言“畅”与“老”,但当悬此高标,时时坚持,只要不一曝十寒,终当有以靠近之日。以上数端,质之黎池兄,以为然否?(谢子元)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拍卖、艺术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黑白无极天地宽——专访画家来支钢 下一篇摹古于今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