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双年展”:能让人多看几眼的艺术佳作
2012-06-11 17:47:1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98次 评论:0

    代有人才,各领风骚。一个时代的绘画,一个展览上的作品,总有几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与作品出现。在这次首届哈尔滨美术双年展的作品中,就有几幅让人难忘的作品。

 

    一幅好画,小从一笔一划,大到作品的画面造境,都应力戒平、直、板,而求取丰富变化,以耐人寻味。但是,我们从这次参展画家王建敏的作品《临河的窗》中看到,画家充分画纸平面,借用淡墨的表现样式,以直线造型的用笔特点,使画面上的桥和房屋之间穿插及尽转折之变,这种桥连屋,屋接桥的空间布置模式,既增加了层次感,又获取了绘画艺术的现代感。作者的淡墨直线艺术展现,堪称笔笔不见曲折,处处难起波澜。虽然这种淡静的画境效果不可能与前人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模式相同,可他的艺术表述效果耐人体味,促使人们能多看几眼的艺术佳作。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人物画成熟最早,但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的嬗变,意境缔造的进伸,使山水画走得更快,唯有人物画最难。“写古知新,乃为真知”,深究传统,着意创新,是学习绘画求得真知的正确途径。在这次参展画家张正军展览中作品《京韵·妆》的创作风格上看,画家借用墨骨表述的艺术样式作品完美地再现了人物风貌,他打破了传统人物画以线为主的表述方法,使画面人物有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大胆的积色与积墨的艺术手法,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这种借鉴西方构图方式的画面艺术效果使人看到了中国画的发展前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新追求与新视野。

    “凡为实利或成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们。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把他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色彩表现的是画家”。周佰文的作品《留得秋色伴秋声》就是一幅用型及色彩表述的优秀作品,画家借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段,使传统的花鸟画艺术模式产生了质的变化,写实的再现样式,西洋的色彩展示特色,使作品中的树和山鸡突显了鲜明的艺术格调。这种艺术再现生活的艺术表述特色,拉开了与传统花鸟表述方式的距离,从他们的作品上,人们是看到了一位难得用用形式与色彩表现生活的艺术家。

    “沿皴作画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内在美和形式美的最主要因素,舍弃了一脉相承,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国画“笔墨”,还谈什么中国画?早些年有人主张“中国画的革新先要革掉这根笔”,这种言论实在叫人啼笑皆非,无从想象。黄宾虹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要有笔墨”。“国画艺术的精髓,高下之分,就在笔墨变化之中,既是笔笔分明,又能浑成一气,既是浑成,又能分明,其中变化就透出造化的消息来”。在这次参展的作品《翠壑泉声》在笔墨中,让我感受到了画家刘旭的艺术取向,让人们看到了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力。无论作品中的山石、树木与屋舍,画家都能得心应手地用传统笔墨展现物象。独到的用色用墨方法,使山水画的墨色透视空间拉大了。让人们看到了画家的“欲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的艺术追求。

  中国画扎根大地,树大根深,数千年来,代代嬗传,生机不绝,代有突破,代有新风,无日不在“出新”之中,当然,中国绘画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不可能一往直前,会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时还会出现停滞倒退。如何在当今的艺术展示中发展?画家李天锁的作品《掠过》和画家张平子的作品《静夜思》就通过作品回答了他们的艺术追求与探索,在两幅同是表现北方雪景的绘画作品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艺术主张,作者利用传统绘画工具展示出来优美的景色。不难看出两位画家在中西艺术结合上的追求和洋为中用的理念。这两幅作品让人产生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在当代的绘画艺术的创作上,凡事总不能老守陈规,总得适时度境。时代之日进,思想之变迁。况且艺术之精神是建筑于时代与情感之上方能有艺术生命所在。今人之画,虽不如古,而古人之画,又未必能如今画之生命,所以,艺术之情趣,是全在于艺术家的实际情感再现。

  书画创作贵在独创,地方艺术要有地方特色,这次参展的画家们的作品艺术个性,风格面目,独具匠心。艺术创作乃是“情感于物而动”,绘画作品没有作者自己的真体会,真感情,真激动,是画不出来能感动别人的艺术作品来的。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画家、艺术、书画、笔墨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高贵的朴素 下一篇扇上山水 咫尺乾坤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